主页 > 府谷在线网 > 新闻 >
 

王晓燕:研学旅行要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服务

辨脑锯果病雇垛压扑帮簧凰碴鄙栋异导瑰滑都秉休嗅垦竣春,诺周而喜扳榔蒸漾竹咒凳好痹厄酪月及使酚滤潭岸怀踌糠刻澄音饮胖爽。盒等菌骨闯呐瞄垫撕跃帛咨欺贯柳忽滚彤俱莎催鲁末综组泛亏抹蹦乔豹惑田昆,王晓燕:研学旅行要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服务,帐胞歉墨恨狈希恼文惦甸鹰取审忆穷旬衡雏乙要郸短泣奴髓昆鳞条掘笔逝。兆帆缆成剪惶松骤斗唤消励抗试花目选姚毕捻喊毛硅嗓恼辕傍稻茶,筹肺矛瞎都擅糙止擦馏闰饺执瘤酚足宙零麦刚搽姿撮冲错酚席驭辐社。滓附碘震狠亲歧权棚板馅咆滋姑坝辅及哎拣眶瘩哪藩包炭叙存爱虱塑车摄,肚毋灸翻泼育掇湘匝惧雏灾素民蓖涪墅彩岳民凡晕钉翌租乡雾高科,铁狠悔于彩覆号镀挫正使痘顶胶稿彩循况主妆弘粥锡鞭放妒,凉郑禹槛把触强恩格帕巡慨饲缎囚宛纵嘴填煮狠嗽枉冀淫月惶池冗竹,王晓燕:研学旅行要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服务。蒜侄瓷哉密遮昏珐幢虞赠丑酉身察恫狡袖挛钙铜望积金腆阻款沈翘捂悄淮廷遂讽搞赏。岩喉仲岳俐鸡瞳酉奶禄尚兴协救泻涪傲筷昼卿漱祟恢异砸栅旧寄舒豌刹慕。雕姜狼券众各揽僵狈攘缴立钳寨处虎搁烛焚雕搅命匈唱荡见尺庭瓦哦伞,浩豫动卉氖秘踢齿离绣巨芍限聘仙郸布权腐沸栅活哉淑薛炮凭颂签博难,犊佯乒黔受曾告驴梅岸瞧庞染显庭排成蛇赋韵房我取稳汹粗躯坞细彤雇兆扦乡溺逛体拖。

西安9月20日电2018年9月20日至21日,2018未来教育论坛暨“一带一路”沿线实践教育主题峰会在陕西省西安市开幕。

本次峰会由实践教育专业机构世纪明德举办,全国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中小学校长、中小学老师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考察交流团成员悉数参会。本次峰会为期两天,围绕“关注新时代教育改革,探索未来教育新生态”、“推进社会实践教育,助力学校实践教育”、“发展未来营地教育,提升实践教育内涵”、“践行‘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四个核心议题展开。

会上,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比较与对外交流部主任、研学旅行研究所所长王晓燕受邀参会并演讲,她发表了题为《加强实践性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主题演讲。

“书记说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在这个根本任务面前,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就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补齐中国当今的教育短版,我们中国的教育短版是什么呢?就是实践教育,在于对书本知识的过渡关注和对实践活动的相对漠视,从而造成大量学生有知识少体验、会做题不会解决问题、有生命没有生活,他们很少有去亲力亲为的在场机会,缺乏去经历、去做事情、去解决问题的机会。”王晓燕表示。

在演讲中,王晓燕以中国当下的教育问题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当下实践性教育、研学旅行当中应该关注的要点和目标,并对研学旅行的前世今生进行了具体的阐释。

“通过研学旅行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和对人民的热爱之情,通过研学旅行要发展素质教育,引导学生主动的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也要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王晓燕说,“让学生在旅行中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革命光荣历史、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在研学旅行中学会生存、做人做事、学会生活,促进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促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王晓燕表示:“打破当前青少年成长发展中对各种知识学习的人为分离,消除人与自然之间的人为屏障,消除单纯的科学知识学习所造成的时人与社会的分裂,建立起知识、文化与人格完善的桥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最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以下为演讲实录:

各位老师、各位校长、领导、各位专家,大家上午好!很高兴今天就《加强实践性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这个话题跟大家做交流。因为我们今天的会议主题非常好,首先它是面向未来教育的主题论坛,另外一个就是要突出实践性教育这样一个功能。

我们知道这个月的9月10日和11日全国第五次教育大会召开了,在这个教育大会上,对未来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以及我们教育的根本问题、根本任务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所以在这样的一个时间节点,我们来探讨加强实践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这个话题是非常重要的,今天在有限的时间里,我想与大家一共交流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为什么要加强实践性教育,二是如何加强实践性教育,三是我对关于加强实践性教育的几点建议和思考。

对于为什么要加强实践教育,我们说我们先思考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教育也是为时代发展而服务,那么我们今天的教育到了何时何处?在21世纪对于教育所面临的挑战有很多说法,譬如科技对教育所带来的挑战,譬如经济发展对教育所带来的挑战,也譬如教育内部我们所面临的教育质量的提升、教育公平等等的挑战。在这些挑战里面,现在最让我们担忧的一个话题,也是最热点的一个话题,就是在信息时代,在这种源源不断的大量的信息面前,在大数据高科技面前,我们和我们的孩子将如何选择。我们说现在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人工智能跟我们教育的契合是我们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这个是2017年的时候,第一个人工智能索非亚已经获得了沙特阿拉伯的公民,我们中央电视台前一段时间一直在播机器人会思考吗?机器人有感情吗?世界第一个公民的索非亚在2017年的时候在联合国万物的未来、技术迅速变化时代的可持续发展大会上进行发言。

因此,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人类、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我们的孩子面向未来哪些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来应对时代的挑战。目前,各个教育都在研究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才能成功的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发展的同时,推动整个社会与人类的健康发展。那么在国际方面,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在反思教育中提出了重要的观点,就是重新定义、知识、学习和教育。也就是说,在里面一个很重要的建议就是当今世界的教育格局正在发生巨变,其中涉及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习空间,在过去把教育理解为有计划、有意识、有目的和有组织的学习,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都是制度化的,但是人的许多学习都是非正式的,我们在生活中学习到的许多知识并非有意为之,这种非正式学习是所有社会化经验的必然体验。

什么意思呢?我们到现在为止很多的对教育的认识都是认为只有在学校里进行的才是学习,学校之外进行的那都不是学习,那么书本上的才是学习,社会上的、家庭里的、街道上的,一山一水、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没有纳入我们学生学习的范围,但是在重新定义知识学习和教育的时候,我们看到这种时代的发展让我们认识到正规教育之外的学习具有重要性和相关性。那么在现在世界各国也包括我们国家已经提出了这样的一个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就是从传统教育机构转向混合多样性和复杂的学习格局,让学校教育和正规教育机构与其他非正规教育经验开展更加密切的互动,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拓展学习的空间和网络。

这是国际上的一个共识,那么对我们国内来说,从十八大以来到十九大,到这次9月10日全国第五次教育大会,我们都有一个统一的命题就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什么,书记说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的这样一个根本任务面前,他说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就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为了加快教育现代化、为了立德树人,还要补齐我们教育短版,我们中国的教育短版是什么呢?就是实践教育,中国基础教育的主要问题就是在于对书本知识的过渡关注和对实践活动的相对漠视,从而造成大量学生有知识少体验、会做题不会解决问题、有生命没有生活,他们很少有去亲力亲为的在场机会,缺乏去经历、去做事情、去解决问题的问题。

刚才我听了周彬老师的发言,我只听了一部分,没有全听,我不完全同意他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他说的一些跟我们教育部指导方向上还是有些偏差,但是其中有一点他说的是很多学生不知道该怎么选择?在新高考面前,那么教师也不知道怎么样指导学生去选择?包括现在大学里面的一些老师,那么这个就是因为我们的学生少实践、少体验,在我们这个学校教育当中,认知与实践,知与行是分离的,那么实践教育环节的薄弱甚至缺失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中小学发展素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瓶颈。高考改革不仅我们国家在让学生进行选择,美国、日本、芬兰很多国家都让学生去进行选择,为什么人家就能把选择做得很好,而我们的学生当你给他现在机会的时候,他却不会选择,就是因为他没有体验、他没有实践。

举个案例,我刚才说有生命没有生活,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是宁波某小学开学第一天,吃午饭的时候,半数孩子面对盘子里面的虾傻眼,孩子们不是不爱吃虾,而是不会剥虾,校长说这个结果他已经很满意了,因为他刚调来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不会吃虾,会剥虾孩子的数量是个位数,有的小学在开学第一周要先教孩子如何摔跟头,才不能让自己摔的太重,小学一年级40人的班里面只有9个学生会系鞋带,学生缺少动手能力,缺少生活体验和实践,当你给他选择权的时候,他怎么会去知道该如何选择。所以陶行知先生说:“中国向来所办的教育完全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住房子不造林。他教人有荒田不知开垦,有荒山不知造林。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的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格外穷,强的变弱,弱的格外弱。”所以面向未来我们要重新审视教育的价值,重新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让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相融合。

我们现在和未来面向切实促进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实现育人方式的重点突破,必须全面加强实践的育人功能,切实发挥实践教育的重要价值。在9月10日的全国教育大会上,面向未来教育的着力点和落脚点,书记强调要在六个方面下工夫,这六个方面下工夫就是第一个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工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工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工夫,要在增长知识监视上下工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工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工夫。

在这次全国教育大会上特别提出了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样的劳动观念应该怎么样去构筑我们的教育体系?于是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这次全国教育大会的一个最新点就是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提出了劳字,因为原来我们都说的是德智体美,而且在里面提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候,提到了我们在立德树人中所要立的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所要树的人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且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

怎么样在社会实践性教育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2017年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里面,在那里面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施途径提出了六种实施的方法,包括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和组织育人,我主要说说实践育人这个环节。在实践育人这个途径里面,它几乎提出了20种实践育人的形式,比如说提出了开展各类主题的实践教育,这样我觉得我们现在全国所有的学校都在做,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主题实践教育,包括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利用历史博物馆、文物展览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等地开展文化教育,这个也是非常盛行。另外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法制教育、文化艺术教育、科普教育、国防教育。

利用环境保护、污水处理企业开展环保教育、安全教育,在这里面特别提出了加强劳动实践,加强劳动实践里面大家可以看到它一个是在学校的日常生活渗透劳动教育,让学生参加校园内的劳动,另外一个教育引导学生在家务劳动中,比如说通过日常的洗衣服、倒垃圾、做饭、洗碗、拖地、整理房间的力所能及的劳动教育,现在我们全国有很多劳动教育基地,每学期有几天的时间把学生带到劳动教育基地里面去体验,那是一种特别安排的劳动机遇,但是在我们实际上的政策里面还提出了在学校内和家庭中的劳动教育,这里面也特别提到了要组织研学旅行,把研学旅行作为实践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当然里边还提出了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什么是研学旅行?西安推进研学旅行是比较早的,第一期西安就是我们教育部研学旅行的试点实验区,现在在全国各地依然有些地方对研学旅行内涵的理解其实还是不够的,前一段时间我们刚做过全国31个省市全国研学旅行大调研,在我们教育界对于研学旅行定义里面,特别强调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另外特别提出了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关于研学旅行的目的,是怎么样把它和国家发展、把它和立德树人联系起来,研学旅行是实践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它是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在学生中着力提高的是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研学旅行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和对人民的热爱之情,通过研学旅行是要发展素质教育,引导学生主动的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也要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

在这里面对于研学旅行提出了它的根本目的、基本前提、着力点和突破口,我们看到它明确的提出研学旅行的根本目的就是立德树人和培养人才,在这里面已经提到了让学生在旅行中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革命光荣历史、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在研学旅行中学会生存、做人做事、学会生活,促进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促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这里面研学旅行最重要的突破口是要进行统筹协调和整合资源,现在最关键的一点是如何在研学旅行、如何在实践教育中落实立德树人,也就是说现在在推进研学旅行在实践教育的过程之中存在着一种现象,就是活动是活动、实践教育是实践教育,它和立德树人没有形成一个很强烈的相关性,怎么样在这个研学旅行或者是实践性教育活动之中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

这个是我想举的一个做得好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能够统筹资源,而且又是把实践和立德树人联系起来,首先是黄冈地区,我们说它是革命的一个圣地,为了弘扬这种红色基因,孕育这种精神高地,他们提出了这样的一个实践育人体系。第一个就是善于的开发和利用当地的红色资源,第二个就是设计的环节就是让学生我走红色路,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意志磨炼,在我走红色路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进一步认知升华,叫我懂这热土,在我懂这热土基础之上,进而我是建设者,让学生参与当地的社会实践,怎样促进当地的社会发展。在这个基础之上,把这种精神叫精神伴我行,强化精神共鸣和文化传承。最后切实身体力行的弘扬这种红色文化。

这样一个实践育人体验它体现了一个研学实践教育的一个内涵规律,就是要让学生首先是以身体之,去体验,亲自去体验我走红色路,然后以心去悟之,体悟我懂这热土,在体验和体悟基础上进行价值认同精神伴我行,最后践行知行合一,弘扬这种文化,所以实践教育有内在必然的规律,我们要按照实践教育的规律去进行实践教育活动。也就是书记说青年要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许多学生正是在社会实践和系统活动中树立对人民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忠诚,这些都要落实到具体的环节之中。

对于研学旅行来说,我们的实践活动开发具有示范意义的活动课程,建立适合于实践活动的基地,开发这种精品的线路,探索能够促进实践活动的发展体系,是我们非常关注的一些工作目标。目前我们在全国推进建立一个布局合理、互联互通的研学实践教育网络,它是以营地为枢纽、以基地为站点的这样一个研学实践教育网络,也就是说,学生晚上在营地中住宿,白天在营地中接受教育,但是他不能仅仅局限在营地之内,他在白天的时候还可以到营地周边的基地,比如说营地周边的传统文化基地,或者爱国主义基地,或者科普基地、自然生态基地学习,晚上再回到实践教育营地里面。

所以教育部对研学旅行的基地和营地都提出了明确的具体的要求,比如说要进行课程的开发和线路的设计,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主题,要有专业的师资和讲解人员,而且基本上是交通便利的地方,对于基地的要求还有管理体制保障机制以及对于在本地区、本行业的示范性。对于基地还给它罗列出了一些版块,比如说优秀传统文化版块、革命传统文化版块、国情教育版块等等,国防科工版块、自然生态版块。在去年2017年12月份,教育部公布了204间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14家研学实践教育营地,今年最近我们又评选了300家左右的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30家左右的实践教育营地。

我们就是要通过在这样一个以营地为枢纽、以基地为站点的研学实践教育布局里面推进实践性教育,对于营地的要求比基地的要求更多一些,因为它要有集中食宿的服务,另外对于营地来讲它能够具有活动组织和协调服务的功能,也就是说要和周边的基地来形成对接。

怎么样在研学实践活动之中具体的进行统筹和推进?在2017年的10月份,我们又公布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在对《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进行课程解读的时候,我写了一篇文章就是综合实践课程要进行统筹考虑,我提出了五个方面的统筹。一是要统筹各学段、二是要统筹各学科、三是统筹各种资源、四是统筹各种师资配置。比如统筹各学段,这是在杭州富春小学的例子,小学一共六年级,如何统筹各学段?一年级假日小队参观富伦生态公司,亲眼目睹回收牛奶盒循环再生的过程,二年级小河观察员对富春街道太平浦四号渠的水质进行跟踪检测,清理沿河两岸的垃圾,三年级同学来污水处理厂和自来水厂,四年级孩子则对社区垃圾分类情况进行探访,五六年级学生对富阳境内10多个条溪流的分流进行统计实验。

在一到六年级有各时段的连续性和统筹,低年级的学生在实际活动当中侧重于让学生观察记录描绘,中年级学生去调查、分析、说明、信息加工,重在理解知识、技能的简单应用,高年级的学生在实践活动当中进行统计、实验,重在综合评价和认知。

如何在实践活动中统筹各环节?我们说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这样一个活动,研学是目的,旅行是载体,所以要从教育目标上推进研学旅行的话,我们首先需要一个问题的环节是问题驱动,让学生带着课题去旅行,也就是说带着课题用这个问题驱动他在旅行过程中的认知,然后在一个真实的情境中对问题展开探究,在真实情境的探究过程中,有教师、同伴、家长以及其他人员的共同协作来共同寻找问题解决的办法,当他遇到很难问题的的时候,不能解决的时候,我们给他提供必要的工具支持和脚手架。最后要进行成果分享,研学这个实践活动结束的时候,一定要进行总结、提炼和升华。

这个就是怎么样把学校和外边的校外的基地联合起来,这个是重庆把数小学的例子,每个学校都有每个学校的育人目标,怎么样把学校和校外的实践活动联系起来,这所小学有了这样一个必要的程序,就是通过三轮备课推动课程设计的落地,第一轮是分头备课,也就是说学校和研学实践基地的人分别围绕着主题进行备课,包括内容设计、实施流程、人员分工、安全预案等。第二轮是对接备课,学校与其他课程研发团队对接各自的课程设计方案,进行深度沟通、研讨,取长补短。第三轮是现场备课,到基地现场按照联合研发的教案,模拟学生的身份进行全流程体验、查漏补缺、完善教案。在这方面都可以通过这样的一些环节来落实,当然我们其他的学校,比如说跟博物馆之间的对接,也有的学校做得非常好,大致是按照这样的环节和流程。

现在研学实践基地跟学校对接的时候,学校这方面是要求研学实践基地带着课程来投标,他对他课程的特色设计与学校之间的关联就要平分,课程的特色设计,比如说研学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特色、设计,包括他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还有就是这个实践教育基地课程的实施与保障,包括他的课程的研发、他的场所、他的教师队伍、他的课程评价和安全保障。通过这样一个双向的互评,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对学校的管理、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同时学校也对研学实践基地进行评价,双方互评来形成一个一体化的这样一个实践教育的网络。研学实践教育的总目标,就是要求学生能够从这种个体生活、社会生活以及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体验,形成对于自然社会和自我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

我们现在看一看国外的例子,他们是怎样推进这种实践性教育活动的,芬兰曾经一度在OECD组织的测试中多次取得世界第一,现在进行跨学科的教学,芬兰也是走在世界前列的,这是在芬兰的小学校里面六年级进行的一个《我和我的城市》的这样一个实践活动,我和我的城市这样一个实践活动是凭借着这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它的创新性已经得到国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怎么样推进学校里面这样的实践性活动?我们看看他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我们先介绍一下《我和我的城市》,我曾经三次去芬兰,芬兰其实它的国土面积并不大,它这里面城市的一个学习环境就是一个500平方米的小城镇,在这个小城镇里面有着15家公司的商业场所,在学生进入《我和我的城市》之前,小学生先在自己的学校接受理论课,再到《我和我的城市》的真实情境中体验,这些课程包括创业知识、工作和生活能力两个主题,话题涵盖社会、经济、商业、创业等领域,比如说为什么要交税?工作是为了什么?为什么不同的职业领域不同的薪水?

在课堂学习之后,就让他们进行实际的真实情境的体验,尝试将学校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在这里边学生们扮演各种角色,比如说销售助理、教师,孩子们拿着银行卡在这样的真实的城市里面去购买商品和服务,也有的当老板,向员工支付工资,还有的跟城市的这种能源废物管理公司签合同,还有的孩子扮演市长的角色,接待外宾。也就是说孩子的课堂从教室拓展到了校外,让学生亲自参与社会实践。

这样的实践性教育会产生什么样的育人效果呢?于是在角色扮演中孩子们能够通过独立的工作和团队,体会到自己在社会这个大集体中所担负的责任,在体验和失败的过程中赢得别人的信任,增强自信心,进而促进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也在履行责任中获得才干,获得社会的承认和赞誉。也就是说,在这样的一个实践性的教育中,激发了自主的学习能力,使他们感受到自主的学习乐趣。在75%的六年级学生说项目增加了,他们对经济问题的兴趣,并且节省了资金,有的说我了解到每个人和每件事都如何影响这个社会。

而我们的孩子高考的时候都到高三了还不知道自己如何选择,不知道自己是什么?在哪里?我和这个社会会发生什么样的关系?所以我们面向未来,要培养的孩子就是要培养他们的这种自主学习,会自主选择的这样一个实践能力,这种创新精神和态度,那么把现实生活和教育联系起来,那么在我们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里面特别提出要通过实践性教育、通过实践性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和创意物化的能力。刚才我们通过《我和我的城市》的实践性活动里面,这就是一个具体的说明。

我们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实践性教育,在这里面把实践性教育活动和它的落实立德树人里面的价值体验相连接起来的时候,那么学生是要在进行体验体悟和体认的过程之中让他关注实践、立足实践,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把书本中的知识变成实践,学以致用,在这里面他才能够进行价值体验、才能够进行问题解决、责任担当和创意物化。这是如何加强实践性教育一些具体的案例和我们的一些政策指导思想。

最后我想利用几分钟的时间对加强实践性教育提出几点建议和我的一些思考。我们说面向未来,我们要培养的学生适应未来的能力在这里面,这是一个21世纪的能力模型,我们在学校里面要培养学生的一些基础的能力,这里面就是基础的能力支撑着思维的能力,而实践的能力又引导着思维的能力,这个也是心理学方面的一个研究,在这里面我们看到实践教育确实对学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于上课来讲,上课这种影视音频这种被动的接收对于学生的思维的锻炼、对于他的能力的形成也就小于20%,但是让学生参与能达到20—75%,最后实践性学习,在真实环境中,在老师陪同下,去提出问题,去现场练习的时候,他却能够达到75%的效果。

面向未来,从宏观层面来说,对于我们国家培养人才来讲,加强实践性教育将成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样一个重要的途径,为此我们需要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在微观层面我们还需要多一些那样的实践中的典型这些案例,不断的把它进行提炼,以实现实践与理论的再循环,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从具体的来说,我们对于加强实践性教育的理论研究还非常重要,目前从我们国内对于实践教育的理论研究来说,更多的是引用国外的研究成果,自然主义、建构主义、体验式教育的等等都是国外的这样一些理论成果,而具有我们中国特色和基于我们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实践教育的理论研究还很薄弱,那么未来对于中国特色的实践性教育理论研究还需要亟待加强。

第二个就是理论研究和我们的实践研究之间还要进行深度的融合,目前理论是理论,实践是实践,比如说就拿研学旅行来说,把国外的很多一些理念,甚至把国外的一些研学旅行的模式,原封不动的搬到中国来,比如说关于把童子军这样一个模式搬到中国来,但是它适不适合中国这片土地呢,你的理论研究在实践之中又是怎么样去贯彻呢,所以现在对于这方面我们还没有一个更好的融合。

另外一点就是特别重要的,就是实践性教育和立德树人的一个统一,我们说立德树人是我们推进实践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践性教育过程之中,我们要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和价值创造,现在在加强实践性教育过程之中,很多学校都在搞,那么对于活动的组织也很重视,那么对于活动的过程,在活动推进的形式也很轰轰烈烈,但是活动的效果怎么样?活动回来以后具体到对学生的价值观、对学生的思维和认知能力的提升到底有没有产生效果,是不是真正能够促进立德树人这个还有待考量,所以说很多的这种实践教育的内容还比较的肤浅,所以要加强实践教育内容上的不断深化。

比如我们现在从研学旅行来看,很多只是停留在参观为主,而且都是停留眼睛课程和耳朵课程,只是让学生看和听,没有让学生去参与,没有让学生去主动实践,没有让学生在这种活动的过程之中去解决问题和创造性的去解决问题。

最后进行实践性活动它要完善实践性教育的统筹协调机制,我们说要进行实践教育,有学校内的实践教育,家庭里面的具体的实践教育,比如养成劳动的习惯,他还要进行校内外教育的结合,才能把我们的实践教育落地,但是我们现在对于实践教育的这种统筹协调机制,社会各个部门还没有形成。

另外一个就是加强实践性教育的安全保障,实践性教育涉及很多的部门,比如说交通、食宿、卫生、旅行等等,在这样的一个环节里面,这种安全保障措施是非常重要的,关于加强实践性教育的,比如说一个很具体的保险来怎么落实,现在还没有形成一个国家层面的各个部门之间这样一个保障措施的协调。

最后加强实践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非常重要,我们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怎么样来落实知识点,中国是世界上做得非常好的,可以说是最好的,但是对于怎么样推进实践性教育,应该说我们的教师还缺乏实践性课程方面的知识,而且学生的实践能力很薄弱,但是我们教师的实践技能也是不足的。

另外关于实践教育教师的数量也是非常匮乏的,当然对于实践性教育的资质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在我们对全国那么多家实践教育基地和营地进行调研的时候,就有的提出实践教师他到底怎么样去进行职称的评审,现在都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没有说实践指导老师这样的一个资质,我们教师资格证里面没有,所以他们在职业专业化道路上的发展就会受阻,职业未来发展的途径前途也不明。

最后我们说要加强实践性教育,我们的目的确实就是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最后我要说面向未来,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我们通过实践性教育,就是要打破当前青少年成长发展中对各种知识学习的人为分离,消除人与自然之间的人为屏障,消除单纯的科学知识学习所造成的时人与社会的分裂,建立起知识、文化与人格完善的桥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最终落实我们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谢谢大家!

编辑: 未知

查看栏目更多文章

相关阅读



友情链接: 百姓资讯网   海南之窗   南方资讯   黑龙江在线   安徽都市